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章 轰炸机 (第20/20页)
是成功突防并投放核弹,其载弹量高达22.7吨,是f-117的10倍,相当于25架战斗机的载弹量。8架b-2几乎就可与一艘航母所有舰载机的作战能力相匹敌。b-2两个并排的武器舱可携带16枚各种最先进的巡航导弹或隐身空地导弹,并可携带核炸弹,当然也可携带水雷、燃烧弹及普通炸弹,在必要时实施“地毯式轰炸”。有了完美的隐身性能进行保障,b-2可以轻松地将这些武器投放到目标地区,16枚核弹能轻易地摧毁数座大城市,甚至是一个国家。 虽然b-2的性能无与伦比,但它的前景却是模糊的。首先是因为b-2造价高得惊人,因为费用问题该项目中途几次差点终止,美国空军原计划购买133架,而最终只购买了21架。其次是因为随着苏联的解体,当今的国际局势相对缓和,世界各国都不会把战略轰炸机作为发展重点,b-2几乎失去了用武之地。最后,在实战中,作为隐身飞机的b-2不能由非隐身战斗机护航,而万一b-2坠毁或迫降到其他国家,其多种技术机密将泄露,导致美国长期慎用该机。但无论如何,b-2凝聚了人类航空工程的精华,将战略轰炸机带入了一个新时代,将作为一项独领风骚的绝品载入战机史册。 b-2与“五八”事件 b-2的战斗经历屈指可数,最著名的就是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以及其中臭名昭著的“五八”事件。 1999年3月24日,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“盟军行动”的大规模空袭,首次参战的b-2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超过20亿美元的身价。6架b-2从美国本土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飞,长途跋涉16000千米直达南联盟上空,成功避开了南联盟的雷达探测和防空火力网,向重要目标投下了32枚卫星制导的jdam(联合直接攻击弹药),作战效能相当于二战时200架b-17轰炸机。在整个科索沃战争中,b-2出动了45架次,投放了656颗jdam,占北约联军空袭行动的1%,目标摧毁率却达到10%。 5月8日,b-2使用3枚jdam直接击中了我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,致使邵云环、许杏虎和朱颖三名记者遇难,数十人受伤,我大使馆严重损毁,遭到了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。事件原因众说纷纭,美国和北约均解释为误炸,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地图有误,导致美军将我使馆误认为南斯拉夫军事指挥部。国际特赦组织支持了北约的解释,但更多的阴谋论也应运而生。虽然十几年过去了,该事件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团。 在2003年3月28日的伊拉克战场上,b-2实现了从印度洋上迪亚戈加西亚美国空军基地起飞、完成轰炸后不经空中加油返回基地的长航程任务。一架b-2投放了2颗2130千克全球定位/惯性导航和半主动激光的ebbu-28双模制导炸弹,成功炸毁了巴格达市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座通信塔。这也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最大炸弹。 望尘莫及的b-3 尽管b-2已经登峰造极,但美国早在b-2服役不久,就开始秘密研制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-3。直至2009年,官方才透露了该机的存在。虽然直到今天,人们还未见过b-3的真容,但根据过去20余年的报道可以捕捉到b-3的影子。 b-3将是一种超高音速隐身轰炸机,巡航速度超过2马赫,最高速度达到5~6马赫,航程超过1万千米,在几小时内就可从美国本土抵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。为此,b-3可能需要配置特殊燃油和超燃冲压发动机,也就是燃烧在超音速气流中的冲压发动机。同时,前机身在高超音速情况下压缩空气,产生的激波斜向扩散,通过机身下面的部分产生升力,因此,b-3可能采用类似于倒置冲浪板的全新波翼式外形,将再度颠覆人们对于飞机的理解。 b-3的隐身效果将优于b-2,甚至优于f-117,雷达反射面积接近于零。同时,b-3还可以实现红外及可见光范围内的隐身,如使用闪烁蒙布令红外制导导弹失效、采用伪装效果躲过敌方目视等,如果这样,那b-3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身。 b-3载弹量将大于b-52,既能作为空中刺客直入敌方腹地,又能实施大规模“地毯式”轰炸。然而,b-3装备的武器可能并不是普通的炸弹或导弹,而是微波武器或激光武器,又称定向能武器,专门用于攻击敌方雷达、导弹发射架等防空严密的纵深重要战略目标。这必将极大促进针对性防御武器的快速发展,相关产品将成为高速飞机可能面临的新考验。 f-117和b-3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生产和维护费用的极度高昂。曾有专家描述b-3时说道,当我们看到22.5吨的飞机在飞行,实际上是60~90吨的黄金在飞行。b-3的价格问题恐怕只会有增无减。它的真容、发展、使用和影响只有等待时间来证明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