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章 歼击机/战斗机 (第28/33页)
目视范围内的近距离格斗,结果是苏-27对f-15平均损失比为1:1.85。 苏-27设计先进,技术完善,并发展了战斗轰炸机、舰载战斗机多种改型,可在远距离对路上、海上目标实施攻击,或在航空母舰进行起降,堪称最优秀的三代战机,为世界战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在价格上,苏-27单价普遍比f-15低出1000万美元,是俄罗斯主要的出口武器之一,购买国家包括印度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乌克兰、埃塞俄比亚、委内瑞拉等。 悲情的米格-29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苏联在冷战后的军备竞赛中已经开始有了力不从心的迹象。苏-27从1969年开始研制到1990年成为苏联标准防空战机,居然用了21年。这在歼击机研制周期上是相当低效的,尤其是和其主要对手f-15相比,节奏缓慢很多。更糟糕的是,不久后苏联的解体使得苏-27的生产线几乎面临崩溃的危险,最终虽然得以生存,但改进改型的速度也与稳步发展的f-15相距甚远。由此可见,繁荣昌盛的国家是先进武器难以或缺的生存土壤。 米格-29的命运更为糟糕。与f-16相比,米格-29的爬升率、加速性、高空高速等机动性指标和武器配置都略胜一筹,可战绩可就差得多了。在20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中,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米格-29都败在f-15、f-16手下。如此悲凉的战场表现,一是由于米格-29参加的大多数空战都是以少搏多,在数量上处于劣势;二是米格-29的航电配置及仪表布局缺乏优势,智能化程度不高;三是使用米格-29的发展中国家在飞行员训练水平和空中预警方面都比不上发达国家,单靠一种飞机的性能数据无法占据现代空战的主动。由此可见,现代空战并不仅仅是战斗机参数的较量,而是包含了信息技术、飞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,离开了地面和空中的立体保障,再先进的战斗机在孤军奋战之中恐怕都只是一堆废铁。 不仅如此,苏联/俄罗斯自己的米格-29在训练、表演时也发生了不少事故,令保障米格-29的地勤人员头痛不已。据报道,截至1998年4月1日,苏联/俄罗斯共有45架米格-29坠毁。其中,仅1993年,俄罗斯空军就损失了22架。究其原因,除了少数事故来源于米格-29本身的设计制造缺陷外,大部分事故都是因飞行员误判所引发的。苏联解体前后的动荡局势严重影响了飞行员的正常训练。燃油短缺、军费不足等原因使空军的整体飞行技能普遍下降,事故频发也是意料之中。 同其他“米格”系列战机一样,米格-29也是以外销为主。1990年后生产的米格-29均被用于出口,包括印度、伊朗、叙利亚、马来西亚、古巴、也门等20余个国家,至今仍在服役之中。总体而言,虽贵为姊妹三代机,性能上也没有硬伤,但米格-29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,都与苏-27大相径庭,距离其对手f-16更是天壤之别,不禁令人扼腕叹息。 1.19 新世纪的欧洲战斗机风潮 在美国与苏联争先推出三代战机之后,各国便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更先进的战机,其中,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法国达索公司的“阵风”、欧洲战机公司的“台风”与瑞典萨伯公司的jas-39“鹰狮”,被并称为“欧洲三雄”。它们比f-16、苏-27等三代战机更为先进,但并没有实现四代战机的隐身等技术特征,因此又被称为三代半或后三代战机。 中立小国的独立大志 从美苏的军备竞赛中可以看出,战斗机研制是科技与国力的大比拼。在美苏倾尽全力打造的f-15、f-16、苏-27、米格-29等名机之下,欧洲人也取得划时代的突破,着实不易。然而,率先实现这一“质变”的并不是美苏英法德等传统航空强国,而是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的小国瑞典。 在20世纪70年代末,瑞典领空经常受到华沙条约国和北约成员国飞机的“光顾”,令其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战机应对威胁。瑞典空军和萨伯公司以瑞典的中立国地位和独立性为由,说服政府放弃购买美国f-16等三代战机的计划,自行研制一种更先进的新机。从1980年开始,萨伯公司开始研制新机jas-39,绰号“鹰狮”,1993年开始服役。其中,j代表对瑞典语中的对空作战(jakt),a代表对地攻击(attack),s代表侦察(spaning)。 jas-39长14.1米,高4.5米,翼展8.4米,空重6.6吨,是小巧玲珑的轻型战机,体型在1970年以后服役的战机中排名倒数第一,但它使用了大量轻质量、高强度复合材料,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3吨,最大载荷接近7吨,与20吨级战斗机相当。jas-39配有一台引擎,但机动性极佳,可在所有高度上实现超音速飞行,最大速度2马赫。由于瑞典森林广布,很多干线公路的直线段便是临时飞机跑道,后勤补给中心便建立在旁边的密林之中,形成了绵密隐蔽的战备体系,敌方很难一举摧毁。为瑞典空军量身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